任小平

数码产品 0 533

由于率先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决定性成就,2020年我国将成为全世界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,国内生产总值(GDP)将超过100万亿元,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实现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一倍,并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消除绝对贫困现象,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进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。

作为一个处于从中等偏上收入向高收入冲刺阶段的国家,我国自然不会置身这个老龄化过程之外。一方面,按照中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、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的部署,尽快实现家庭自主生育,推动生育率向更均衡水平靠近。

任小平

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、长期性、战略性问题。虽然最不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目前仅为5.7%左右,但是也将迅速赶超上来。在第二个转折点来临的情况下,供给侧冲击也会转化为需求侧冲击,如制造业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弱化会减少出口,经济增长的减速则会抑制投资需求,形成供需两侧的相互掣肘。然而,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8.7%,其他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约为12.5%,高收入国家平均约为24.1%。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

处于极低生育水平,结果则必然是极快的老龄化速度。同时,福利国家建设速度的加快提升,通常也发生于人均GDP在10000美元到20000美元期间。所以,需要更高版本的就业优先政策,统一来解决就业总量、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的问题。

同时,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是大幅度低于第二产业的,尤其是低于制造业。有一个词叫内卷化,适合用在这里。为什么?不是说它破坏了旧岗位不创造新岗位,而是有以下几条原因: 第一,新技术毁掉的岗位与创造的岗位所需的工人不是同一批人。所以我们看到,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数量是急剧增长的,农业是下降的,制造业也在下降。

这不是我们数字经济发展的初衷,必须重视,避免进一步发展。这样的话,生产率原来就高的部门,越是得到技术的支持,劳动生产率提高得更快,原来劳动生产率低的部门,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则越慢。

任小平

因此,我们的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必须掌握平衡,两者必须融合,不能说搞职业教育的就着眼于技能,必须要有通识教育,必须要让受教育者有认知能力的提高,否则在瞬息万变的劳动力市场上就难以适应。那么怎么办呢?归根结底要靠教育,其中首先是通识教育,即提高人的认知能力,提高人的学习能力以及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能力,这个是比单一技能更重要的。过去我们整体生产率提高靠什么?一方面固然是靠技术进步,但是最快、最主要的路径,过去是靠劳动力从生产率低部门(农业)转向生产率高的部门(非农产业),这个过程是资源重新配置,也是一种帕累托改进,这是人人欢迎的。在此过程中,会出现失业或者就业不足的问题。

劳动力市场是一个配置人力资源的市场机制。第三,转岗后工作比以前质量低待遇差。这种方式在数字经济时代还会有新的要求,一个是要与时俱进,与新科技发展相适应。即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可能靠所有企业同步取得生产率进步,而只能靠生产率高的企业生存、发展,生产率低的企业退出、萎缩,甚至死亡。

进入 蔡昉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#8203;数字经济 就业政策 。另一个是要特别针对新就业形态的情况,让劳动者得到劳动力市场制度的保护。

任小平

还有一个是劳动力市场制度,包括最低工资制度、劳动合同制度、劳动立法执法,以及工会的作用等,均不可或缺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发展数字经济。

新型就业模式中还是以农民工为主体,农民工在城镇就业中占比已经相当高了,因此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,就是要让他们在城市落户,得到城市居民身份,至少让他们和城市就业群体没有差别,这是一条根本的出路。虽然岗位还在,但是新创造的岗位比破坏掉的岗位的生产率还低。但是取代、毁掉的这些岗位和新技术创造的岗位,所需要的人是不一样的,分别是具有不同的人力资本和技能的人群。因此,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哪怕在比较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国家和地区中,也是结合两种方式来予以配置的。数字经济发展要想健康前行,必然要有一些充分的考虑。所以,我提几点数字经济时代促进就业的政策建议。

大多数情况下,他们去了服务业,主要是生活服务业,也就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的服务业中。当他们被迫回到第三产业,劳动生产率变低的时候,劳动力的内卷化就发生了。

第二,新经济的发展会创造新的就业形态,新的就业形态和传统社会保险模式之间会产生不协调。应用新技术意味着用资本替代了劳动,新技术的应用会有新的人才需求,所以破坏掉一些岗位自然也会创造一些新岗位。

那么如何促进就业、保护人本身,就是政府的责任。虽然也有人会得到提高,但多数情况下是比以前要差。

必须重视劳动力内卷现象 就业减少,人总要有一些去处,那么,究竟去哪儿了? 我们看三次产业劳动力数量,农业劳动力长期下降,这是一个必然规律,任何国家农业劳动力占比都是逐年下降的。在更高的科技发展,比如数字经济发展条件下,这个责任更重、要求更高。一直有人认为劳动力市场制度建立过早,最低工资制度减少了就业,劳动合同制加大了企业解雇工人的约束,都抬高了劳动力成本。劳动力这个生产要素的特殊性在于,它的载体是人不是物,人既是劳动手段,也是发展目的。

在整个提高生产率的过程中,总会有人、有企业、有产能要受损的,被竞争破坏掉的。数字经济对就业岗位究竟有什么影响 数字经济是应用新技术的一个主要领域。

通常人们在转岗以后,往往会有人发现他们的待遇和就业质量降低了。总体来说,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,挣的钱比他在土地上挣得多,他是得到收益的。

其他物质要素可以优胜劣汰,但人却不能,人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得到保护。如今,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都加快了,更要有新的更好的举措,我们要提出数字经济时代就业优先政策3.0。

更多的人集中在生产率比较低的部门,甚至可能造成整体生产率进一步下降。然而,这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状况又是什么?农业生产率是提高的,但仍然显著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。我们要探讨的,是如何让新技术的发展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、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,以及能够让那些被替代掉的工人重新找到更好的岗位。在新的就业形势下,更是创造了更多灵活就业形式,比如送快递的骑手,这类就业形式和原来的社会保障关系就更疏远了。

正是因为制造业劳动力比重下降和服务业的劳动力占比迅速提高,使得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进一步下降。今天,你花了几年时间学到一个看似不错的技能,找了一份体面的工作,还得到了期望的工资,但也许这种技能很快就被机器人替代,失去这个岗位的风险是很大的。

然而,这个过程可以破坏产能、企业,但不能破坏人,因为劳动力是被承载在人的身上的,人不能被破坏。减少的这些人,他们去哪儿了呢? 大多数情况下,他们不会回到农业中,农业劳动生产率太低,报酬也太低,因此大部分到了第三产业。

任何事物的发展,必须把就业作为一个单独的政策要求赋予其中才能做好。后来提出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,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2.0。

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:

留言0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验证码